当前位置: 韦德1946 · 信息公开 · 教学质量信息 · 正文

教学质量信息

韦德1946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日期:2022/11/30 16:36:00 点击量: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学校生师比

(二)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三)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四)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五)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二)课程建设

(三)教学改革

(四)实践教学

(五)创新创业教育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二)专业教学情况

(三)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情况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运行

(三)积极推进专业评估认证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

(二)学生学习满意度

(三)体质健康水平

(四)学风管理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14

(六)毕业生成就15

七、特色发展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内涵建设尚需进一步深化

(二)师资队伍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

(三)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持续推进

附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数据采集表

学校概况

韦德1946地处贵州省安顺市,前身是1938年的“黔江师范学校”,至今已有80余年的办学历史。2006年在原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升格为本科院校,2010年学位委员会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2015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增列为贵州省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2021-2022学年,学校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质量提升”为主题,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在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十大人才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着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具备较强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立足安顺,服务贵州,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即立足贵州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面向全国延揽优秀人才,放眼世界融入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战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师生国际视野,培养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9个,覆盖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农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其中,材料物理、化学工程与工艺、特殊教育、旅游管理、农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科学、环境工程九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2021—2022学年,学校新增舞蹈学、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两个本科专业,36个本科专业招生,停招专业13个。

(三)在校生规模

2021—2022学年本科,目前在校生11922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1253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7.43%。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22年,学校共有36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招生3290人(含专升本560人和少数民族预科300人),实际录取3321人(普通本科2430,专升本591,少数民族预科300),实际报到3253人。实际录取率为100.94%,实际报到率为97.95%。实际招收本省学生3155人(含预科直升113人,专升本591,少数民族预科300)。没有自主招生。学校按照36个专业进行招生,其中有10个专业按五个大类进行招生。

2022年,韦德1946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情况良好,录取生源相关指标继续呈稳步提升态势。一志愿录取率为97.2%。20个招生省区中,本科文史类最低录取线超过当地投档控制线25分以上有19个省区,其中有12个省区超过40分以上;本科理工类最低录取线超过当地投档控制线20分以上的有20个省,其中有16个省区超过40分以上。贵州省本科二批文史类录取最低分509分,平均分513分,分别超过省本科二批最低控制线38分和42分;贵州省本科二批理工类录取最低分403分,平均分411分,分别超过省本科二批最低控制线43分和51分。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学校生师比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55人,外聘教师120人。现有普通本科生10964人,目前全日制在校生数11253人。生师比为18.86。

(二)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数为76人,具有硕士学位人数为388人,具有本科及以下学位人数为91人。

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人数为69人,具有副高级职称人数为193人,具有中级职称人数为236人,具有初级职称及未评级人数为57人。

专任教师中30岁以下的有23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有1人,获硕士学位的有21人;31至35岁的有84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有12人,获硕士学位的有66人;36至40岁的有139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有15人,或硕士学位的有115人;41至45岁的有148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有24人,获硕士学位的有110人;46至50岁的有77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有15人,获硕士学位的有43人;51至55岁的有41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有7人,获硕士学位的有20人;56至60岁的有43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有2人,获硕士学位的有13人。

(三)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规定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严格审核主讲教师资格,本学年专业核心课主讲教师均符合岗位资格。2021-2022学年,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1595门,教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比例为11.35%,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97.33%。

(四)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办学要求,确保教学经费及时、足额投入,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进行。2021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359.56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为828.41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439.87万元,实习经费支出394.27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3359.56元。

(五)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2022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784374.36m2,绿化用地面积为332990.4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367339.26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164492.42m2,其中教室面积50498.78m2(含智慧教室面积0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42290.22m2。拥有室内体育用房面积17158.99m2。拥有运动场面积31287m2

按本科生人数11254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69.70(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32.64(m2/生),生均绿化面积为29.35(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4.62(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3.76(m2/生),生均室内体育用房面积1.52(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2.78(m2/生),生均宿舍面积7.18(m2/生)。

1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国家指标

占地面积

784374.36

69.70

54

建筑面积

367339.26

32.64

绿化面积

332990.4

29.35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64492.42

14.62

14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42290.22

3.76

室内体育用房面积

17158.99

1.52

运动场面积

31287

2.78

学生宿舍面积

81465.24

7.18

※数据来源:高基报表

2.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藏书总量为88.46万余册,生均纸质图书76.24册,同时有电子图书156万余种。2022年9月30日止,图书馆新增纸质图书74136册,相比上一年增加102.44%,生均年进书量 6.5册,相比上一年增加103%。2021年订有中文纸质期刊1166种,购买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维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国道外文专题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18个,另有30余个试用资源数据库;拥有电子期刊576710册,学位论文1990000册,音视频362028.3小时。基本形成了符合学校专业设置、能保障学校教学科研需求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此外,黔江中学时期留下的万余册线装古籍以及近现代安顺地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献、屯堡文化研究等资料作为图书馆的特色珍贵馆藏也构成了与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办学规模和学科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字信息环境下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共存互补,全面推行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及现代技术手段采集、交流、发布信息,实现藏、借、阅一体化服务,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资源及信息服务。开馆时间从8:00—22:00,每周七天开放,周开放时间达98小时。图书馆自修室及公共阅览区实行全年开放,共有阅览座位2423个。所有电子资源24小时不间断开放,大大提高了馆藏资源及设备的有效利用。图书馆除提供文献流通阅览、电子资源利用、读者咨询服务等常规工作,还作为CALIS、CASHL两个中心成员馆为读者开展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等服务,并且在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同时,也为兄弟院校、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常年有校外读者若干名。2021年全年图书流通量21653册次,相比上一年增加44.8%,书刊借阅量超过10万册次,全年进馆量为14万余人次,电子资源访问量达537万人次,相比上一年增加50.86%,电子资源下载量为999879篇次。

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0.97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83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12.6046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5.6%。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6768台(套),合计总值0.606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73台(套),总值1893.14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0964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5527.98元。

4. 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目前,学校校园网主干为1000M,覆盖学校三个校区的教学、办公、生活等区域。校园网与CERNET、电信网互联,出口总带宽为600Mbps(其中CERNET100Mbps,电信网500Mbps);校园网核心机房到教学区各大楼之间实现了千兆或百兆光纤互连,接入信息点数约3800个;校园网核心机房服务器20余台(含托管服务器);各类网站及应用系统60余个。整个校园网中,网络核心交换机2台(其中1台为冷备份),汇聚交换机14台(实验大楼10台、特教大楼1台、新大楼1台、华荣图书馆1台、核心机房2台),接入交换机241台;网络安全方面有1台防火墙(含入侵防御系统)和1台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学校已经建设基础网络服务,如WWW、DNS、DHCP、MAIL等,在应用系统方面,主要建设有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OA管理系统、站群系统、智慧教学平台等。另外,学校还建设了智慧教室5间、网络多功能教室6间、普通多媒体教室194间。以上建设初步实现了:信息资源网络化、辅助教学网络化、图书资源数字化、行政办公自动化等校园信息化的基本功能。学校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随着学校2022年智慧校园的建设,将以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基础,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打造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的一体化智慧环境,为学校特色发展和师生个性化教和学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助推了学校高质量转型发展。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深入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结合生源实际、办学条件,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内涵,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实际和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文件精神,下发了新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各本科专业开展了人才需求调研和论证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按相应程序严格审核把关。同时,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2022年,材料物理、旅游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地理科学、环境工程立项省级一流专业,并加大在建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我校师范类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两个专业积极筹备,通过了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二)课程建设

2021-2022学年,学校继续加大“一流课程”建设力度,经学校培育、遴选出《作物育种学》《形势与政策》《C语言程序设计》《家庭教育学》《土地资源学》等40门省级一流课程,并匹配经费继续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等文件精神,学校制定了《韦德1946本科生劳动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安学院发〔2022〕25号)和《韦德1946“以劳育美·以美育人”劳动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安学院青发〔2022〕24号)等文件,鼓励各专业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开发一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三)教学改革

2021—2022学年,我校获得2021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立项13项,分别是韦明顶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研究——以韦德1946为例》、蒋燕的《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韦德1946为例》、刘蕊杏的《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刘其晴的《特殊学校需求导向的〈特殊儿童康复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常向彩的《基于“课程思政”模式下免疫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李聚刚的《贵州高师院校历史专业课程体系设定与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蒋晓昀的《非遗艺术创新设计课程建设研究》、武慧虹的《大学公共数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案例构建——以〈线性代数〉课程为例》、曾凡金的《基于OBE理念的物理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为例》、陈燕琴的《特殊教育学校盲生教育工作需求下的〈盲文〉课程教学改革》、蓝芳的《基于“新文科”理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朱喜玲的《“双一流”背景下本科遗传学混合教学改革研究》、刘琳的《基于幼儿园课程思政的高校〈幼儿活动设计与组织〉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本年度,我校获批2021年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1项,为杜成材的《乡村旅游》。获批2021年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1项,为翟精武的《课程思政视域下〈种子学〉教学改革研究》。校级一流课程13门,分别是闫万珺的《固体物理》、韦明顶的《旅游人类学》、钟庆的《定向行走》、杨集梅的《普通心理学》、胡婷娜的《形体舞蹈基础》、韦云波的《人文地理学》、沈昱翔的《植物学》、黄宝勤的《复变函数》、包华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杨颖的《学前教育心理学》、周辉的《文书工作与档案信息管理》、刘惠婷的《体操》、罗宪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实践》。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的有5个专业,分别是地理科学、材料物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环境工程、旅游管理。我校2021年立项校级一流专业12项,分别是美术学、文化产业管理、学前教育、化学、英语、农村区域发展、体育教育、音乐学、历史学、物理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生命科学。

(四)实践教学

学校专业平均总学分161.26,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平均学分53.41,占比33.12%,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最高的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最低的是社会工作专业。

1.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为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学校主要从组织领导、过程管理、质量监督与答辩考核等几个方面狠抓落实。本学年共提供了3341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45.4 %。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8人。

2.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加大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力度,2022届毕业实习的组织、安排、监督、成绩考核与管理等工作顺利进行。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72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12204人次。

(五)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牵头单位为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开展创业培训项目33项,开展创新创业讲座6次。目前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1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6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31人。2022年,创新创业学院在超星尔雅平台继续开设理论课程共5门,为全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理论指导,平台上共有1667人选课,其中《创新创业基础》共732人选课、《创业基础》共133人选课、《创新创业大赛赛前特训》共203人选课、《精益——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共272人选课、《创新思维训练》共327人选课。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7个,其中省级创业示范基地1个,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5个,众创空间1个。2019年10月我校获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立项建设,该示范基地于2021年7月通过验收,截止2022年11月,已有11个学生项目团队入驻,4个项目开始正常运行。为助力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的孵化,发布了《韦德1946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试行)》,重新修订《韦德1946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试行)》,调整韦德1946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工作职责。

2022年3月份开始启动2022年度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工作,我校共有623个项目申报,经高校专家评审推荐200个项目立项,经省教育厅审核共立项200项(立项正式文件未下),其中国家级41项,省级159项,参与学生人数共551名,相比2021年,国家级项目增加7项,省级项目增加了46项。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2022年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举办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我校4个项目参与安顺市赛选拔,均获市级优胜奖;同年5月开展的第九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我校学生团队获省级三等奖1项;同年8月的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中,我校共获15项奖项,其中省级银奖4项,省级铜奖11项,相比2021年共获8项省级铜奖增加了4项银奖,3项铜奖。在2022年各类学科竞赛中,我校共获奖132项,其中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66项、优秀奖5项;文艺、体育类竞赛共获奖58项,其中国家优秀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14项、优秀奖2项。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学校各本科专业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全面发展,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具有较强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狠抓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地方性办学定位,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校被遴选为全省第二批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立足安顺,服务贵州,围绕黔中地区产业和发展需求,以黄果树、龙宫及屯堡文化旅游景区等国家级风景区等自然和人文资源,走特色发展之路,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学校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加强与黄果树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顺市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办学,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学科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学校整合各类科研、教学和实践平台资源,开展科研和实践教学,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丰富科学研究,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专业教学情况

学校不断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深化课程改革、规范课程管理,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改革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在教学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激活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本学年,学校新建了智慧教室、多媒体多功能教室,更新了普通话标准测试室,扩建了微格教室,教室监控和广播系统、教育培训考试中心(包括英语口语测试中心和英语可视化情境语言实验室)正在建设过程中,充分满足了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情况

学校重视学生教学技能提升,2021年7月,我校举行了2021年学生教学技能竞赛,14个学院32名学生参加了涉及13个竞赛学科的比赛,有效促进了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学校从参赛学生中选拔出13名优秀学生代表韦德1946参加贵州省第五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历史学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获得二等奖,体育教育、地理科学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获得三等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获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级一等奖1项并进入国赛,省级二等奖3项,省级三等奖9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获2022年“天正设计杯”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省级二等奖1项;秘书学专业学生获第四届全国商务秘书专业知识竞赛省级一等奖4项,省级二等奖25项,省级三等奖37项;教育学院学生获贵州省第六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省级三等奖2项;体育专业学生获贵州省第五届学生运动会省级一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40项,省级三等奖16项,其中四人成绩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准;艺术学院学生获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国家级优秀奖1项,获东北文化设计大赛省级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1项。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顶层设计凸显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通过“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第二次党代会、第三届教代会确立了质量立校战略,大力推进人才质量提升计划,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积极营造“全校重视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政策激励教学、舆论宣传教学”的良好氛围。为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专门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规范化。

2.制度建设保障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中共韦德1946委员会韦德1946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的几项重点任务,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作为各类评估的核心指标,督促教学单位认真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修订完善了《韦德1946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修订)》等教学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3.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各项工作

学校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将教学工作列为学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主要工作议题,召开主题明确的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做好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坚持贯彻校领导定点联系二级学院制度,深入教学一线,及时研究解决教学管理、服务方面的问题;通过实施师资队伍的引培计划,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潜心教学,钻研教学;通过完成并投入使用的校区改扩建二期项目,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通过政策激励、后勤保障、生涯规划、考研帮扶等措施,实施了帮助学生升学、就业的助考助力工程。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运行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构建了由组织保障系统、制度保障系统、教学监控保障系统、资源保障系统和技术保障系统组成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图1)。学校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质量理念,构建基于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开展教学状态常态监测,保障了日常教学的平稳运行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图1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不断加强日常教学管理。通过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持续规范教学行为。成立了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领导小组,作为学校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工作机构,在学期不同时段,组织开展阶段性专项教学检查。开学初的教学检查,主要针对本学期开学准备情况、上学期各类教学资料规范存档情况,上一学期各类检查评估情况的总结及改进措施落实情况;其中专项教学检查,主要针对教师上课进度、教学准备、上课态度等情况的检查,通过校、院两级学生信息员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学督导听课情况等进行监控、反馈,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开展毕业论文、实习实践材料和试卷专项检查工作,及时反馈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持校领导听课看课制度,实地了解课堂运行,掌握教师到岗、学生到课、教学秩序、教学环境等情况,同时考察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及时研判和解决可能影响教学运行的各种问题;针对考试环节,继续实施包括校领导带队巡视、教务处全覆盖检查、二级学院自查自纠的三级巡考机制,保障了各类考试的公平、公正,促进了考风、学风、教风的全面提升。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巡视,对教学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监控,为本科教学高效平稳运行提供了保障,有效保证了教学效果。

学校专兼职督导员24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565学时,校领导听课29学时,巡课31次,中层领导听课学时数448学时。

(三)积极推进专业评估认证

1.专业评估

2022年,我校的环境设计、经济统计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流工程专业接受了贵州省教育厅组织的“2021年普通本科高校新设专业合格评估”,并获通过。

2.专业认证

2022年,我校思想政治和体育教育专业积极申请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现已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同时我校化学专业已通过申请、专家网络评审自评材料阶段,目前正在等待专家进校考查通知。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加强我校师范类专业建设,更新教师教育专业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专业目标定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形成对专业招生、培养过程、培养质量实行全程管理和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师范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为了进一步推进学位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建设,经相关专业推荐,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成立学校分专业学位评定小组。学位评定各环节中,严格坚持学业标准,严把毕业关和授予学位关。2022年共有本科毕业生3342人,实际毕业人数3342人,毕业率为100.00%,学位授予率为97.34%。

(二)学生学习满意度

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以自编问卷面向全体在校本科学生进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满意度调查。自编问卷有2个,即学习满意度问卷和指导服务教育满意度问卷。其中,学习满意度问卷共35个题项,后者归入学习条件、学习管理、师风师德、教学技能、教学质量和总体感受等6个维度;指导服务教育问卷共36个题项,后者归入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6个维度。题项均采用Likert5级记分制(其中1分为“非常不满意”,5分为“非常满意”),正向计分。共有4039名本科学生参与并完成作答,占在校本科学生数的37.29%。参与者中男性、女性分别为1210、2829人,分别占30.0%、70.0%;一至四年级分别为1304、1005、1087、643人,分别占32.3%、24.9%、26.9%、15.9%人。

两个问卷及子维度结果见下表。

韦德19462022年学生在校学生学习生活满意度调查结果*

问卷与维度

平均数

标准差

检验值=4.0

检验值=3.5

满意率

(%)

t

p

t

p

T1学习满意度问卷

3.91

.701

-8.533

.000

36.820

.000

90.5

D11学习条件

3.64

.781

-29.326

.000

11.369

.000

81.6

D12学习管理

3.93

.731

-5.875

.000

37.608

.000

93.6

D13师风师德

4.11

.770

9.218

.000

50.495

.000

97.5

D14教学技能

4.12

.752

10.357

.000

52.592

.000

97.2

D15教学质量

4.03

.767

2.793

.005

44.217

.000

95.6

D16总体感受

3.96

.768

-3.657

.000

37.720

.000

95.1

T2指导服务教育满意度问卷

4.01

.744

1.240

.215

43.928

.000

94.6

D21学习指导

4.04

.770

3.073

.002

44.338

.000

96.5

D22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指导

4.00

.779

-.199

.843

40.569

.000

95.9

D23就业指导与服务

3.97

.791

-2.075

.038

38.089

.000

95.3

D2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4.01

.812

.723

.470

39.850

.000

94.1

D25心理健康咨询

4.01

.790

1.053

.293

41.285

.000

96.5

D2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05

.761

4.441

.000

46.207

.000

96.8

*以3.5为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切点

从问卷整体及其子维度水平看,学生对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整体满意,但对进一步改进保障条件尚有较强期待期盼。从问卷题项水平看,因学生生活水平提高和疫情期间更多活动于校园,现有住宿条件和管理服务、伙食保障和服务等仍有较大改进提升空间。

(三)体质健康水平

2021-2022学年全校实际参加测试本科生10999人,优秀89人,优秀率0.8%;良好962人,良好率8.75%;及格8522人,及格率77.48%;不及格1426人,不及格率12.96%,2021-2022学年全校本科生体质健康达标率87.04%。2022届毕业生测试人数3286人,测试合格3082人,达标率93.79%。学生身体素质总体情况较好。

(四)学风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优良学风的涵养和作用,凝练形成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学风。“知行合一”是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之根本途径,是良好学风之根本体现,也是学生践行“安道乐学,顺理笃行”的应有之义;“经世致用”引导学生要做有用之才,习有用之术,要适应就业环境和社会生活,要瞄准人生成长和社会实践而学,要瞄准国家和民族使命呼唤而为。一是强化完善学风建设体系,围绕“上下衔接、强化执行,平行互动、联动互促”,强化完善校级学风建设的督导、协调、评价机制,教学、学工、科研、宿管、图书等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和院级学风建设党政联动实施、管理和创新机制,进一步构建全员化、全程化、全面化、系统化、实效化学生学风建设格局。二是培育推行校本特色思路。形成了“一二三四八”工作目标和思路。以“一二三四”为经。“一”是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员、全过程、全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高质量履行思想引领、成长保障等两个职能,其中思想引领着眼高位引领,成长保障着力基底管理,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三”是从严从高从实开展好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等三项工作,突出教育有法、管理有序、服务有情。“四”是全面坚持“四四”理念,即暖心、健心、放心、育心等“四心”目标理念,特困生应在库、应尽助和资助中应助困、应助心等“四应”资助理念,强化学习生活常规、重点区域常规、课堂状态常规、安全卫生常规等“四常”管理理念,以及学业预警、违纪预警、心理预警、安全预警等“四警”预防理念。以“八业路径”为纬。着眼引导和保障学生回归学习“主业”和发展“本业”。精准知业方面,通过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大学在校规划,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行业发展态势和职业、岗位标准进而制定实施自己学业为标准。及早择业方面,提醒和帮助学生及时“定向”,在第一学期选择和走向学业升造(研考)还是就业谋职(招考、创业);全程备业方面,突出掌握三个“核心”(专业核心知识、训练专业核心技能、发展专业核心能力),开展四个“习”(预防、复习、练习,研习、见习、实习),获得“三证一历(毕业证、学位证、资格证和从业实践经历)。善于竞业方面,实行两“动”(比赛带动、政策鼓动),鼓励两“敢”(积极竞业、敢于创业),达到“三个效果”(获得岗位信息、撰写求职履历、提高面试技能)。敢于创业和顺利就业方面,引导学生尝试两个“碗”(既争 “铁饭碗”,敢去“自造碗”),改变就业观念(尽早实现初次就业、思考继续从业或者再择职业)。创建事业方面,通过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增强职业认同度、提高岗位胜任力、培育从业成就感。投身伟业方面,以投身和服务党和国家事业为实现个人目标之后的更高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释放和增强学校各层级各方面工作感染力和感召力,引导学生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增强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个人参与感,把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真正有机结合起来。以“经纬交联”为要。以“八业路径”纵贯大学全学段,强调顺序而施,以“一二三四”特别是“二三四”覆盖大学各方面,强调全力而为,共同指向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质量执行。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2022年9月,韦德1946在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下启动了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第三方调查,我校委托西安市海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实施,调查时间2022年9月至10月,调查采用电子问卷(网络在线调研或APP移动端调查)的方式,通过对63家用人单位提供的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截至10月31日调查数据),用人单位对2022届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较高,总体满意度为98.41%,用人单位对我校在思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工作态度、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但也认为我校毕业生在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图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

(六)毕业生成就

截止2022年8月31日,我校2022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0.91%,其中协议合同就业率64.24%,较2021年提升了24个百分点。韦德1946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中,入伍毕业生及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均创历史新高,有126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其中122名考取国内研究生,4名出国留学;83名毕业生应征入伍,到军营实现人生梦想。

从毕业去向来看,我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包括: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联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盛硅业、人本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贵州安大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安大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家或地方实力企业。

我校2022届毕业生参加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国家或地方项目就业人数187人,较2021届的66人提升了近2倍,其中特岗教师47人,西部计划133人,选调生5人,三支一扶1人,其他1人。在国家支援新疆、西藏建设大局的感召下,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名优秀毕业生被录为西藏公务员或教师,援藏毕业生人数在贵州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另外,我校有57名毕业生在农业领域行业就业,为乡村振兴助力。

七、特色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2022年在本科教学工作中有如下特色。

(一)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途径,抓“四率”促“四风”

学校党委和行政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十大质量提升工程”,以考研为突破口狠抓“四率”(即考研率、考证率、就业率、创业率),稳步推进“四风”(校风、学风、教风、考风)建设,我校本科生考研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考研助考工程已初见成效。一是学风明显好转,应届毕业生研究生报考率达36.88%,是2021届的两倍,在考研之风带动下,学生追求学问、奋发图强的学习氛围逐渐浓郁。二是录取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百人,达122人,较2021年增加62.67%,在市(州)高校中名列第四;三是学校考研助考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从教务处高质量助考服务中心、到二级学院的助考专员、本科考研导师,我校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考研助考机制。

(二)创新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国际导游班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中提出“支持贵州围绕发展急需探索设立大数据类、工业类、文化和旅游类高校”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校实际,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在文旅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上探索新路,成立韦德19462021级国际导游人才实验班。韦德1946校长陈云坤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蒋燕教授担任实验班班级导师,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主任柴能副教授兼任实验班班主任。实验班师资以外国语学院师资队伍为依托,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双语授课教师。为实验班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包括英语学业导师和导游业务导师。实验班课程分为公共课、英语专业课、旅游专业课、兴趣课四部分。实验班根据不同课程类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拟通过该实验班的建设,实现卓越国际导游人才培养目标。

(三)确保高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行“教考分离”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入实施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及2021 年贵州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的有关工作部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全面推行“教考分离”工作。各学院(教学部)建立由校内专任教师、校外同行专家参加的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家团队,该团队在制定考试大纲、开展教学研究、确定考试形式、建设课程题库、组织试卷评阅、开展试卷分析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各学院(教学部)及其所属教研室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及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做好考试大纲的编制工作。每门课程试题库初次建立至少组成 10 套试卷,或直接命制 10 套及以上试卷,各套试卷间的重复率应小于 20%。试题库应定期充实、调整,并根据课程的发展和教学要求适时更新。加强对试题库试题命制的考核评价,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此外,通过交叉制卷、交叉监考等方式,保障教考分离的顺利实施。通过该工作,加强考风学风建设,确保我校高质量人才培养质量。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内涵建设尚需进一步深化

存在问题:目前学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特色引领学校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全校一盘棋服务特色领域发展的共识有待深化。

原因分析:对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基于特点的培养逻辑没有很好理解,人才培养改革的很多努力和亮点未能有效推广;学科专业群建设意识不强。

改进措施:一是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组织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讨论会、报告会、学习会、培训进修等多种形式,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在全校上下的贯彻落实。二是要突出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的引领作用,重点打造乡村振兴研究和服务的办学特色,培养能够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围绕“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好教育学、农学、旅游等专业群,彰显特色,突出优势。三是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合理规划学科专业布局,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推动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相互联动,实现师资、经费等资源与各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情况相适应。四是通过认真实施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强化专业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师资队伍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

存在问题: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青年教师多、“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少、专业课程教师职称低、有经验的带头人不足这几个方面。

原因分析: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不足。

改进措施:一是继续实施强师工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深入做好教师引培工作,二是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以强有力的措施引导教师深入基层社区企业,开展横向研究,开展科技合作和社会咨询服务,增强社会实践经历,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应用研究能力;三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职称评审的改革,实行对教师的分类职称评审制度(如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等),从而富有实效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各得其所定向发展。四是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进一步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增加和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和技术比赛平台,做好做强优秀教师、优秀团队、优秀课程、优秀成果的培育。

(三)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持续推进

存在问题:学校的质量保障制度虽已建立,但仍存在教学管理不够严谨和科学,质量保障的闭环体系和持续改进还不够完善等问题。

原因分析:对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的落实缺乏有效的技术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

改进措施:一是继续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二级学院的教学工作规范和质量意识,加强课程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二是建立教学管理制度落实监督措施,严格按照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强化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覆盖教育教学各环节,实现对影响教学质量因素的全覆盖和闭环运行,纠偏机制及时有效,确保质量保障体系功能充分发挥。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韦德19462020—2021年度艺术教育发展报告

地址: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学院路25号

校办电话(传真):0851-33413582

校招生办电话:0851-33245016

邮政编码:561000

电子邮件:asxydzbgs@163.com

版权所有©韦德1946   管理部门:宣传部、网络中心   网站安全隐私说明

ICP备案号:黔ICP备0900223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40202000067号